听招生官讲讲美本录取的那些事儿

  素研分享会总结   

    对于出国党来说,到底如何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到底什么样的经历会更加赢得招生官们的青睐?招生官对于学生成绩和简历有哪些偏好?什么样的推荐信才能让你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5月初,素研实验室隆重邀请到在高校招生领域工作近7年,现任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国际合作主管的Vicky老师在蔻享直播论坛进行在线问答,为大家座谈美本录取那些事儿。

    在此,我们分三期文章,总结此次座谈会上高价值的近30条问答,再次与大家分享。


-Vicky老师干货满满的答疑解惑时间-

 01 

 招生官在学校里是什么职位?

——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美国高校的招生官类似于一个公司中行政类别的职位。一方面从事行政相关的一些工作,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学校、为学校挖掘人才的职责。

 02 

 学校招生贵吗?学校都需要承担哪些招生成本?

——对于美国大学来说,海外招生成本肯定比本土招生成本高。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希望潜在学生可以与大学取得直接联系,和招生官面对面交流,从而使招生官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因此招生官经常需要出差去到潜在学生的城市和高中,或者去宣讲会,把第一手资料和学校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和家长。那么学校招生就有很大一部分全球范围内的差旅成本,而这部分的费用是根据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来预算和决策的。对于留学生大国,比如中国和印度,学校会考虑投放大量的资源;对于招生规模比较小的国家,学校就更可能会考虑采用线上宣讲等控制成本的方式。

 03 

 招生官的招聘是怎样的?招生官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有什么要求吗?招生官是长期工作吗?

还是只有在申请的时候才有?

——招生官是学校长期需要的职位。因为有大量的出差及与高中应届毕业生打交道的需求,学校参与一线工作的招生官大都是年轻人;管理层的年龄稍长,具备丰富的经验,主要负责为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因为本科招生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我们并不要求招生官来自特定专业,也不硬性要求招生官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基本上本科学位就已足够。

 04 

 如何保证招生官能够理解学生的文书?如何保证招生的公平性?学生跟招生官认识有用吗?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招生标准,同时官网上也会公布对于申请材料(如文书)的详细要求。学校是以统一的标准来培训招生官的,但招生过程毕竟也是一个由人主导的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打个比方,比如一个招生官去到某学校宣讲的时候,见到了某个孩子并进行了一定的交流,了解到这个孩子非常优秀,那么经过这样直观的接触,招生官对这个孩子的了解肯定就比单单从文书上了解得更全面,这就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一个优势。所以招生可以说是一个客观和主观互相补充、有机统一的过程。

 05 

 招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国际学生和美国本土学生招生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吗?

真的有地域招生官吗?

——招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任务,招生官之间的确按照地域分工,因为一个招生官的精力只够负责几个国家或地区。比如我之前就负责整个亚太地区(包括东南亚、中国及周边的一些国家),经常需要去这些国家出差,和这些国家的学生进行接触。对于一些招生规模大的国家,美国的大学可能设立当地的招生办事处或办公室,并跟当地的高校合作,方便当地的学生及家长随时联系。另外,一些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也会和中介机构合作,设置代办点。除了定期的出差,招生官的工作流程的后半段大部分都是在整理、审阅学生的申请材料,这个过程全程都是比较透明的。

 06 

 在疫情和中美关系的影响下,谈谈赴美留学的看法?

——目前大家对出国留学有顾虑非常正常,不过我个人认为疫情和各种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只要美国还能提供更优越的教育资源,家长就依然应该考虑送孩子出国,开阔他们国际视野。如果孩子能在一个跟自己祖国完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他/她在外语习得、生活独立性、多文化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能获得有效的成长。我觉得家长不要单纯地把留学只当做为学习,要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衡量出国留学的优势,看中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07 

 为什么有的学校有教授参与招生,有的学校没有?

——基本上有教授参与的招生都属于研究生或博士生阶段,而在本科阶段就由教授参与招生的情况比较少见。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招生办公室人力短缺,而该校某个教授又十分了解某个招生市场的语言、文化和国情,那么可能招生办公室可能会请这位教授来帮忙。

 08 

 为什么有的学校有面试,有的学校没有?

——通常涉及一些艺术类专业的时候,学校会要求对学生进行面试;还有一些竞争激烈的专业(如护理等),由于申请人数太多,学校会通过基本的招生标准淘汰一批申请者之后,组织面试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给学生们一个公平的、进一步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但是目前总体来说,大部分的面试都只发生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阶段,由导师和招生官共同面试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特长。

 09 

 推荐信在美本申请中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学校只要高中老师推荐信?有的学校不要推荐信?

的学校什么推荐信都要?什么样的推荐信才是真正学校招生官想看的?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在逐渐放松对于推荐信的要求,但大部分的传统名校,仍然要求推荐信作为申请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各个学校根据其独特的考量,对于推荐人的要求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要求推荐人是高中老师,有的是辅导员,有的是学校以外的人士,有的甚至要求学生提供来自同龄人的推荐信。但不管怎样,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招生委员会从多个视角去更全面地了解申请人,因此优质的推荐信依然是一个绝对的加分项。

 10 

 GPA和标化是不是真的只要达到学校要求就好?还是越高越好?

——标化成绩的门槛变低之后,能够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学校的录取人数有限,所以一定会择优录取。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分追求标化成绩,但也不要刚刚勉强达标。比较理想的是取得一个高于学校的录取标准的标化成绩,就不再刷分,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其他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的加分项上,比如课外活动和AP课程。

 11 

 到底要不要学AP课程,要学多少门?AP课程有用吗?有的中介要求学7-8门才有录取

的可能,真的是这样吗?

——学校的招生要求里面不会把需要多少门AP课程写出来,就这个问题之前家长也提过,我还特意问了美国的学生和招生官,咨询了大家的想法。其实,如果你是个美国学生的话,AP考试不是申请到好大学的必要条件。AP考试只不过是提前向美国的大学证明了你有能力完成大学的学习,因为AP课程是在高中阶段让学生提前感受大学课程的难度和授课、考试的方式,你有这个课程的话是个加分的项目。为什么美国大学会设置这么多门槛,包括标化考试、面试等等各种手段,其实就是为了要确保学生是有学习能力的。美国的大学是有排名的,而且美国的大学是容易进但是难毕业,因此美国大学很注重毕业率。招进来的学生如果发现课程难,读不下去,这对美国大学的损失非常大。所以美国大学在考察学生的时候就是在看你是否有读大学的能力,在科研和学术上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像顶尖的名校看中的是金字塔顶端5%-10%的人才,他们看的是这个人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做学术研究的人,成为科研或者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人。顶级大学与普通大学的考量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有的孩子高中成绩、GPA刚刚好达到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这个时候能提供几门课的AP成绩还是非常好的。证明虽然我的高中成绩平平,但我的兴趣爱好很多、课外活动丰富,我没有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但是我有AP课程的成绩,就证明我是具备读完大学的能力的。我很繁忙,我是一个多元化的学生。学校也是希望培养全能型人才而不是T字型人才。
 
当然,对于中介来说的话,它是帮助学生申请学校的,它希望AP课程要有7-8门是希望学生能全部达标甚至超标,才能帮你申到很好的学校。对学校来说,不一定具有AP成绩就一定被录取。打个比方,中国的家长因为受到高考的影响,会错误的认为孩子的成绩很好或者按排名很靠前,按照排名录取。但是美国的大学录取更像是找工作的面试,你也很优秀,她也很优秀,但最终用人单位没有选择你选择了她,是因为她更加的适合,而不是因为成绩更高。所以家长一定要了解美国大学招生的目的,学校看学生和高考的排名和录取机制是不一样的——AP课到底要不要学,要学几门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

 12     

 今年的SAT到底是考还是不考,占比是不是越来越弱?   

——两年前招生官国际年会上就整体趋势来看SAT的占比会越来越弱,有的学校会不要求SAT成绩。至于今年考不考,我觉得一定要看大学官网公布的信息。有的学校因为考位的紧张而取消,有的学校因为疫情慢慢开放了一些考试中心也开放了,它可能重新对SAT有一个要求。招生官在招生过程中是会对高分低能的学生有筛检的,我自己也碰到过。有一个学生是从哥伦比亚大学转学到CBU来,他的文件是我处理的。他高中的成绩单非常优秀——3.8几接近4.0的成绩,完全达到了哥大要求,也具有SAT成绩,英语也很好。进入哥大之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仍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这也可能是文化上适应不了,也可能是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他第一学期的成绩没有达到2.0,哥大当时就出面劝退他,建议他找个美国的四年制的大学把GPA补上来,他还会有希望转回到哥大,给了他一个这样的机会。当时这个孩子就转到了我们学校。我不清楚这个孩子是因为SAT刷分还是其他的原因,还是高分低能。在招生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的漏网之鱼。但招生官的目的就是一定要选到能力强的学生,尤其适应本科能力强的学生。

 13 

 孩子的文书写的不是很好,找代写做文书是不是很敏感的做法?招生官

会看出来这个文书是经过润色或者代写的吗?

——我可以这么说,95%的招生官是可以看出文书是不是代写的。我觉得文书是学生准备的所有材料当中除了成绩以外最重要的文件,因为它可以让招生官直观的了解到这个学生各方面的角度。孩子可能不会包装自己,但是他的语言肯定是最朴实的,他也是最了解自己的。再者,我不建议大家自己准备文书然后找别人来润色,是因为每年有很多中介来帮助孩子写。但你想,中介做文案的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人,但是每年却有几千几万个学生。他们不可能几千几万个人给到不同的版本,他肯定是送到这个学校(的文书)根据你的情况改一改又送到另一个学校,而且他是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写一个孩子的事情,他的语气和用词是不一样的。而且,孩子即便是英语很好,托福考的很好,SCAT没有问题,但是他的用词或者英语的文法与成年人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即便是孩子写的不太么好或者没有那么完整,但也一定要自己写,因为只有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只是你写完之后可以请文案或者研究生、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年纪大一点的人帮孩子看一看、改一改、把把关,这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要找人代写。我在工作中发现过很多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文书是中介送来的,而且屡试不爽。我们不会看到这个学生是哪送来的,但是一看这个文书就能看出来这个东西肯定是代写的,果不其然真就是代写的。有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那么好,托福或者雅思成绩没有那么高,但是他的文书写出来太漂亮的,就不像是自己写的。

 14 

 招生官的角度来看,文书的审查和评阅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会有看不懂的文书吗?

——肯定会有的。因为可能交过来的文书是来自不同的国籍,英语程度也不一样,文书的表达有的也没有那么地道。但我觉得,因为你写的是一篇文章,它不是一句话或一个单词,我们通常会从整篇文章上来理解。包括我们也会结合之前美国大学申请书或表格里面体现的兴趣、爱好、过往经历、获奖证明等等一起看。像有的招生官可能看不懂,那他也会请教别的招生官帮忙看一下,甚至有的学校的招生官是一起读文书的。比如我们是3至5个人一组共同来打分,也可以做到公平性。有的学校可能是单一一个人说了算,但是不论如何,学校一定会全方位的来评价一个学生。不会因为你的文书有一处看不懂就不录取你,基本上不会有这个情况。招生官会通过很多的东西综合的评测一个学生的能力。

 15 

 很多招生官一起来评测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对同一个学生不同招生官的评价或看法

会有矛盾或冲突的地方?

——会有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之前碰到的有的招生官可能会喜欢在面试的过程中说话圆润的学生,你虽然抛给他一个问题,但他给你的回答里面涵盖的信息量很大;有的招生官比较喜欢性格淳朴的,你问他一个问题,他给你的答案非常简单,或者比较害羞;有的招生官喜欢侃侃而谈的;有的招生官喜欢语言精辟的……每个招生官的偏好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每个大学的招生都是有公平性在的,当然也肯定有偏差,每个招生的评定出来之后还要送到自己的上级进行二次审阅。有的学校还会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比如我们是5人的组,针对一个学生有5票,投了三票还是四票,你喜欢或是不喜欢,也不是一票否决制度。哪怕是这个学校的文书是由一个人审理的,在他审理完之后,他的主任或者副主任也一定会再审阅他的所有材料。这个东西家长还是可以放心,主观因素相对来说还是有,但比较小。

 

很多学校会在官网上把文书的要求公布的非常详细,比如我需要文书里涵盖什么东西,就像改作文一样的,你有我就给你这个分,没有的话可能你一分就没有拿到,还是有一个可以评测的方式(一个相对标准)在的。

 16 

 有家长说“中国理工男进不了好学校”,这句话是真的还是谣传呢?

——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但是我感觉这句话并不是针对中国理工男,而是针对高分低能或者是情商很低的人。特别是理工科因为学术的需求,男生可能比较多,他的群居性和社会性会差一点,因为他参加的活动比较少。他可能埋头做科研或者埋头捣鼓自己的小实验、小手工艺,相比之下他的社会性、社交性、情商会低。所以在与人沟通当中、写文书或者面试当中显得比情商高的孩子缺少优势,所以会有人说理工男比较难申请到好学校。我觉得那是因为美国的学校它是综合的考量一个孩子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学校会希望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多与人接触。你要具备与人接触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有的学生甚至说我希望你能更多的展示你的才华,不单单是学习好,还要有特长。会唱歌、会跳舞、甚至还会做小实验、手工艺品……那么就可以代表你是全方位的。

就像美国大学课程的设置一样。如果在美国大学读本科的话,大一和大二读的叫通识课程,就是哲学、历史、体育、人体学、心理学等等,什么相关的领域都有,因为他想让你涉猎的非常广。到了大三、大四才是真正专业要学的基本知识。但是这里面护理专业是除外的,因为它的专业性太强、专业性知识太多。有一些工程学院,可能只有大一才有这样的课程。还有一些物理、数学专业,可能就会和它的专业课有所替代。所以说,这是美国整体的大学愿景和对人才的需求,包括对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到它的逻辑是一致的——它要招的人和它后期的培养的方案是一致的。为什么有人会说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美国大学会比较注重情商和社会化(锅不是理工专业,而是你是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17 

 从招生官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专业更热门或者更合适?学生们应该怎样去选择专业呢?

——对于招生官来说没有热门或冷门的专业。大家可能有个误区,因为在中国不同专业的报考要求是不一样的、招考的录取分数线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美国来说,除了法学院、护理学院和医学院之外,其他的学院不管选择什么专业基本上都是一个要求。可能只有艺术类和一些特殊的专业有特殊的要求。不管你是选文科专业还是心理学,还是商学或者工科专业,进学校的录取标准是一致的。对专业冷门或者热门来说的话,还是要看学生的需求。比如你是希望以后回中国好找工作,还是在美国好找工作,还是这个专业将来是全球化的趋势,可能现在它是个冷门的专业,但是根据我们全球的发展趋势来说,它可能将来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我觉得只能这样来说。我们知道像理工科一直都是中国学生和家长心中热门的专业,因为理工科不是文学类的,它对语言的要求相对低一点;二者美国学生理工科的基础不如中国孩子那么好,所以中国孩子过去之后和美国孩子在一起比较他的优势会很明显;再者理工科毕业生在美国很好找工作。

 18 

刚才Vicky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全面发展和展示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现在会有非常多的学校举办夏校,

很多人也会认为夏校是一个展示综合能力的机会。 您能谈一谈什么样的夏校才是值得参加的呢?

——我觉得是带学分的夏校。我们知道美国的学期是分春季和秋季,基本上一年两学期的就是春季和秋季,一年四个学期的就是春夏秋冬都有。那么夏季学期都是学生可选可不选的。夏季学期如果你想放假可以放四个月,如果你想利用这个时间加快速度的话,也可以利用夏季修课。有的学校夏季学期一两个月就可以结束一门课程,如果你是到美国上夏校,学校给你学分或者给你出具一个成绩单的话,我觉得它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可以在申请的时候告你学校我来参加过你的夏校,或者说我参加过某某学校的夏校并获得了A的成绩、或者获得了很高的成绩或评价,这样对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是有优势的。就像我刚才说的为什么需要AP的成绩,是因为你可以向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和美国大学证明你有学习能力,可以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业。因为高中成绩好不代表大学也能学得好,毕竟知识的深浅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它是有帮助的。但是有一些夏校是玩啊、以学英语为主的,这种就不太适合高二的学生,因为高二需要更加着重于我的经历如何能帮助我申请美国的大学,而不是去玩一玩或者学学英语。(玩或者学英语)应该是在初中阶段或者高一阶段,大家可以考虑来美国的夏校看看环境、看看学校,也能够到学校参观一下,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能带学分是最好的。

 19 

 家长担心孩子很难进入高排名的学校,那不同排名的学校差别真的很大吗?

有的人对名校有追求,希望尽量要去排名靠前的学校。但其实我感觉中国家长对美国学校的了解还是很局限的。我要非常强烈地推荐所有的家长在陪孩子申请学校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看看学校的官网,找到主页当中关于招生的内容。学校会列举我们往年的招录比例,包括我们往年的数据。比如去年有多少申请的学生、录取了多少学生、录取的比率是什么样的,以及录取的平均的SAT成绩和GPA的成绩都会公布在官网上。包括一些学校甚至会公布希望录取什么样的学生。你可以通过官网对学校的招生目标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是除了排名之外家长和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来源。

还有一个是我们所说的评级或认证。有的家长相信排名是因为他们没有渠道去了解某个大学的教学质量是好还是不好,所以他们就用排名的方式。但美国大学是按照区域划分,一共有六个区域认证。怎么区分是野鸡大学还是正规大学,怎么区分它的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呢?除了排名之外,大家还可以看一下这个学校是不是获得了这个区域的认证。比如这个学校在加州Vosco认证,学校的官网一般都会颁布。但是一个州的认证都是一样的,难道名校和一般的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样的吗?其实也有区别。即便在同一认证之下,有的是最高级别的认证。对于拥有最高级别认证的学校,每过十年,认证小组才会去审查教学质量,因为对学校的教学是非常放心的。有的可能五年去一次;最低的是三年、甚至每年都要查一次。这样来看它们在教学质量上肯定是有差距的。而没有得到认证的学校就是我们所说的野鸡大学,这个一定是不能选择的。所以家长除了排名之外,也要关心美国大学的认证。因为只要能拿到认证而且是拿到最高级别的认证,它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排名是对一个学校全方位的打分。比如篮球联赛是不是能排很好的名次、橄榄球能不能在联赛里面拿到很好的名次、知名校友有多少、大学本科的录取率、学校是否有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是否有科研中心,科研也是大学排名当中很重要的部分。可能50名和100当中,有的学校没有科研中心但不代表100名的教学质量就比50名的差,可能它们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家长一定要全方位的来看学校,不要单看排名。因为美国大学哪怕是哈佛或者耶鲁本科都不是它们的教学重点,研究生和博士还有科研中心才是这些名校的重中之重。因为他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科学家,为人类做贡献的。本科阶段只是它们要储备人才,或者看到学生的可能性,大部分的学校本科阶段的教育水平是一样的。有些学生的成绩不是很好,家长可以考虑申请一些一般一点的本科学校,但可以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或者学术的兴趣申请很好的研究生或博士生。研究生的学费很便宜,博士生甚至不要钱,有的学生帮老师做实验还有奖学金。本科阶段申请不到好学校的学生可以考虑这条路线,不要把排名看得太重。

 20 

 招生官会像国内有所谓的KPI指标吗?

任何工种都会有绩效,招生官也有。但是招生官的绩效不是要求一定要给学校招来多少学生。因为学校的招生标准是一定的,今年一共能招多少人也是一定的。招生官有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是结合学校的教学能力,包括招生人数也是报满为止。

 21 

 家长说美国的高校好像有不同的种类,有宗教大学、研究性大学、有理学院还有公立、

私立之分。您能不能分享一下它们的文化差异在哪里?

公立大学可以从政府部门比如州政府或联邦政府拿到拨款,就像中国的大学一样。私立是没有政府拨款的,政府也不会资助这个学校,学校完全财政自由。因为私立学校财政不受国家资助,学校就要去募集资金,甚至到社会上筹款。这也就促发了一类学校叫宗教类学校。美国很多的捐款都是通过教会,教会会把一些捐款给到学校或者组织创立一些学校。所以95%以上的美国私立大学都会有这样的教会背景。
私立学校也分为非盈利性学校和盈利性学校。盈利性学校甚至会通过股票、投资人、募集、办学、夏令营等各种赚钱方法给学校带来资金。建议大家尽量选择非盈利学校,不是说盈利性的不好,而是因为非盈利性私人大学是美国的一个主流。既盈利又是正规的学校有,但是很少。教会学校与公立学校或其他学校有一些区别,它会拿到教会很多的资金,教会占的比重较大,教会就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上一些宗教类的课程或者有几门课程讲教会的历史或者文化。其实中国家长不要排斥教会学校,因为信仰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不信它。但既然你选择在美国学习和生活就要了解美国的文化,那么了解美国的宗教就是必不可少的。上几门课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学校或者西方文化,就像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要了解道教、佛教是一个道理。

 22 

 Vicky老师提到了一个哥大转学的例子,能否请老师多介绍一些转学的情况,尤其是从

社区大学转到规模更大的学校难度很大吗?应该如何解决呢?

社区大学也在大学招生,还有很多中介也在帮忙招生。比如孩子现在无法申请到名校,中介会建议孩子曲线救国,可以先申请社区大学,通过两年的学习之后再转入理想的学校。这是可以走通的路,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通,这条路也不是适用于每一个美国的大学。每个大学的招生标准和名额配比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就不接受转学生。美国的大学需要培养学生对大学的信念感和荣誉感,也可能它们教学节奏比较快就不接受中途转学。还有一些学校只接受州内大学转到自己学校,比如加州就是接受UC系统,在自己的官网上写了如果你在一个大学读了三年以上你是不可能转到UC的,除非你愿意放弃之前大学取得的学分。之前的学费也是无法转到UC系统的。但是UC系统可以接受加州州内的社区大学转入加州州内的公立大学,但如果你在海外读了大一大二,这个学校没有和加州大学签署任何的合作协议的话,也是不能被录取的,这个在他们名额配比里就不存在。如果你在美国读了不足三年的学校想转入加州的学校,有可能,但很难,因为它提供的名额配比非常少。因为它主要是针对州内的社区大学对应UC大学,他们之间有这样的协议。如果中介把你介绍到加州以外的社区大学,基本就没什么机会能转到UC系统,但不代表不能去其他系统的学校。
在选大学的时候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官网,官网上面这些信息都是可以查到的。而且这条路也得不到保障,有可能你申请的时候去查学校是一个要求,等到转学的时候本科招生的要求又变了。每一年的招生政策都是在发生变化的。

 23 

 如果推荐信不是很强,应该放在申请文件里吗?什么样的才算是强推荐信?

推荐人,特别是中国老师,不太会说孩子不好,基本都是夸孩子的。一份推荐信在A学校的招生官来看是好的推荐信,但到了B学校的招生官眼里可能就是个很一般的推荐信。交不交推荐信首先要看学校要不要求。如果学校要求那就必须交,学校没有要求就再权衡。
家长们可以浏览学校的官网,官网上有一个“关于学校”的板块,它的历史、认证、背景、学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以此可以判断这个学校整体是个什么样的氛围,它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来判定自己的推荐信是好还是坏。有的学校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如果老师在推荐信里夸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很好,那就把这个推荐信放上去,它就是给你加分的;如果一个学校注重的是竞赛成绩,鼓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排名,这个时候社会实践的推荐信就与学校要求的和想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那这封推荐信就不是加分项。推荐信的内容要根据学校进行调整,不要一封推荐信申十个学校,每一封都要有一个侧重点,要确保自己了解所要申请的大学。

 24 

 有些留学机构或中介机构或请一些以前做过招生官的人来做宣讲,这些信息多大程度是可信的呢?

曾有过招生官工作经历的人,给出来的评价和建议对孩子是有帮助的、有价值的,可以一听,但不要全盘接受。因为每年的招生信息都在变化,可能在他工作的时候学校更致力于或倾向于发展某类人才,但可能几年以后有了变化。比如学校降低了GPA分数要求,原来要达到3.5,但可能今年3.4就已经够了。并不是招生官说这个孩子能录就能录,或者他说这个孩子能录到哪个学校就百分百能录到,没有中介或者个人可以百分百打包票的。亚洲文化信奉的是品牌效应或者专家效应,但是美国更注重过程、想法、个人能力,这也是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不能盲从任何一个所谓的留学专家。

 25 

 博士申请文书当中的社会经历重要性大吗?

博士更加看重的是科研能力。博士的文书申请应该更注重的是学术观点、愿景、将来的想法。但也不要一味的只有学术观点,可以相对有15-20%的比例来提一提自己除了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交生活或感兴趣的事情,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只会科研而不会生活的人。之前也出现过学生在美国读博士时因为压力大做出过激行为,所以美国的大学也很注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

    博士文书可以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占比,但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关注在实验室当中。有的学生会问我分数比他高但是学校为什么录取他而不是我,是因为他的研究方向和这个学校的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契合的,但你的研究方向或科学论调不太契合。博士的录取学校说了不算,而是导师说了算,科研导师更看重学术这块。

 

素研助力学生申请

素研实验室力求向中国学生展示国际化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向大家传达真实的信息,希望为对于出国留学的各种信息抱有疑问或者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感到茫然希望有所突破的同学们答疑解惑。

 

创建时间:2021-11-06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