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研-南科大校企共培研讨会,共商未来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1年8月,在南科大科技大学工学院工程研究与实践夏校 (后称夏校)闭幕后,南科大科技大学机械系机械系主任融亦鸣教授与素研实验室创始人李卓璇博士共邀产学研学者、企业家,举办了首次南科大“校企共培研讨会”。以本次夏校为契机,南科大机械系代表工学院与参加夏校的科研团队以及赞助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研讨会,深入讨论了在新工科的框架下,企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以及校企如何跨越学界业界的文化和创新模式的隔阂,深度合作,共培人才进入了深度讨论。4个小时的研讨会,产学研管理层参会者畅所欲言,在头脑风暴和个人分享中抽丝剥茧,进而找出了企业需要的人才和高校培养的人才之间的差异。同时,来自企业的参会者和南科大代表们,开诚布公地分享了各自拥有的人才培养资源,以及未来可能的对接不同资源的方式和落地方案。
“校企共培”是南科大机械系系主任融亦鸣教授和素研实验室创始人李卓璇博士在多次深度地关于“新工科”教育的探讨之后,针对深圳这种快速发展的创业型城市,提出的一种未来人才培养方案。

李博士致辞
在整个会议的最开始,素研实验室李卓璇博士作为整个活动的牵头人就本次研讨会召开的目的和亟待解答的问题做了简要的介绍和概括。李博士首先对于本次夏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且赞扬了企业导师在夏校课堂的深度参与,以及对于夏校的顺利进行的推动作用。李博士的发言,让气氛从严谨的学术会议变成了气氛轻松的座谈会。研讨会上各个企业代表们积极发表意见,分享了学生实习、企业开放日、以及本次夏校的创新模式“企业导师”等等校企共培的可能方式。

融教授讲话
机械系系主任融教授代表高校首先陈述了南科大在未来校企合作中的期望。融教授表示:学校希望企业进入课堂,教学生学会读懂市场,让学生在市场中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也希望企业能够任命专人负责与学校的对接任务,统筹安排校企合作项目。对于企业给出的项目,融教授提出要“不大不小,不软不硬”,既需要有研究价值,又不能命题过大让学生无从下手;既不能太简单几周之内草草完成,也不能过于困难,让学生失去信心。同时融教授还强调,企业需要把问题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而不是用对待专业人士的视角来对待学生。

学工部副部长赵冰女士
之后学工部赵部长补充提到,校方还希望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企业。南科大本科生就业毕业去向并不多元化,同学更多地是追求继续深造而不是直接进入产业界学习。另外,在选择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也存在就业意识不强,选择单一的情况,更多学生将就业目标局限于华为,腾讯这些大厂。企业提前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在校期间,开阔视野,相信自己今后可以在更多的企业有高质量的发展。除此之外,赵部长还提到,深圳作为一个极具创新和创业氛围的城市,但是南科大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完全被这种创业的氛围感染,很多的学生对于创业并不了解,希望企业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专业的指导,鼓励更多学生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

indare企业代表
企业代表们阐述了企业愿意与校方合作的原因,以及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更多可能方式的展望。InDare作为全程深度参与夏校建设的小型企业,其创新总监林女士说:InDare作为一个年轻的设计公司,深度参与学校创新课程与学生交流,可以打破设计师一些思维定势,年轻人的脑洞可以为设计师们提供源源不断地灵感。同时学校也会为企业的发展给出很多帮助,例如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宣传。

腾讯企业代表
韶音科技、TCL、优必选、高盛达、矽递科技、腾讯的企业代表也分享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和拥有的资源。企业非常愿意与学校合作的原因,越来越多是基于项目带给企业的长期收益,以及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企业可能遇到的珍贵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可以大大节省挑选、培养人才的成本。其次,企业需要利用企业和院校内部的思维差异,在开放的环境里吸收学校、院系、学生带来的新想法,给产业改革,员工管理等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同时企业还会为更多学生提供发挥才华的平台,为更多学生提供失败和试错的机会,向他们传递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企业还会促进工商科的融合,让技术走入市场,让想法走向用户,让更多善于解决问题的工科学生能在市场中读懂市场,发现问题、创造问题、改变市场。
同时多个企业代表还反复提到,企业非常欢迎有能力的学生到企业内的实习工作。实习作为学生与企业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企业代表纷纷表示,短期(小于三个月)的实习对企业和学生的帮助都不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技能,适应企业节奏,学习企业的思考方式,而企业需要更多时间与学生磨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轮岗,试错来找到在企业中最适合他的位置。

企业代表与融教授
研讨会后,针对企业的问题,我们针对性地采访了一些学生,收集了学生对于企业进入课堂的看法。多数学生表示跟不上企业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理解企业的想法。企业提出问题、阐释问题的方法,与课堂上实验室中遇到的情况有本质的不同。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明显感到跟和企业导师的思路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在课题一起开始沟通成本较高,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对企业导师进入学校课堂的想法非常支持,并且表示自己愿意挤出时间了解来学校上课的企业。在夏校期间,参与的学生多为工科生,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却没有相对应的强烈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素研导师和企业导师们也发现很多的工科学生并不具备解读问题和了解问题情境的能力,而缺乏这些能力会阻碍他们成为未来一位合格的工业界人才。
企业 → 学校
希望获取新思路,获得新灵感,突破思维定势,通过学校培育计划、方案、项目等
学校 → 企业
希望企业寻找专业人员对接;希望企业教会学生阅读市场的能力,培养工业界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企业 → 学生
长时间实习,积极参与校企项目。积极表达想法,带来新灵感。
学生 → 企业
寻找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