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组

7月16日,南科大-素研第二届全球本科生工程研究与实践夏校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圆形会议厅顺利闭幕。本次夏校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企业的一线课题,聚焦于尖端科技、未来养老、智慧医疗、素质教育等社会民生议题。在闭幕式答辩环节,11支队伍的成果展示得到了南科大教授、国际导师团队以及知名企业导师的高度评价。

 

想知道每支队伍的具体表现?在夏校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挫折,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接下来,请跟随素研的脚步,一起来聆听脑电波组(NeuroGen队)他们的夏校体验吧~

 

不论是企业还是国际导师,都非常接地气,对于我们来说,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更像是身边的姐姐、哥哥或是长辈。除了日常的答疑解惑外,导师们会把我们当成真正的创业者去看待,从企业的实际问题出发,鼓励我们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并经常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我们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

 

本期采访的主角,是脑电波组(NeuroGen)的队长,他觉得本届夏校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作为小小创业者,亲身参与到产品设计当中,体验产品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的系统性思维,同时也增强了他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关于项目

 

据交通部统计,每年因疲劳驾驶、分心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到总交通事故总数的20%以上。换算下来,国内每年约有65万人因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疲劳驾驶,成为保障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市面上出现的疲劳驾驶警示产品普遍存在着精准度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痛点,NeuroGen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脑电波技术对疲劳驾驶进行检测与分析的产品—— UMindFatigue。

 

该产品依托于云睿智能自主研发的两通道自动化采集脑电波装置,能够实现快速采集脑电、低能耗和小型化等功能。在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方面,NeuroGen队通过模糊熵进行特征提取,再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可以实时判断用户是否疲劳,并达到95%的准确率

 

 UMindFatigue与市面其他产品的对比

 

在为期三周的夏校实践活动中,第一周,NeuroGen队通过对比同类产品的特点和市场评价结果,详细分析了产品的市场、发展状况和潜在的可能性,并在国际导师的指导下,跳出了设计思维的局限,结合企业现有资源和实际需求,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

 

第二周,团队根据企业提出的建议,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反复融合,在一次次需求碰撞中迅速给出解决方案,重新界定了产品的结构与功能。

设计流程

 

第三周,大家集中解决了数据采集、特征提取、产品模型打印等技术难题,并通过一系列产品技术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头戴式与挂耳式

 

遭遇的挑战

 

聊到这个问题时,队长笑说,用“事后诸葛”这四个字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前期大家对课题了解得不够透彻,虽然也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但受限于人力、物力、技术等因素,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

 

直到活动接近尾声,大家对市场风向、目标用户的需求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开始思考,如果当时能坚定目标,说不定就能提前完成产品的雏形,有足够的时间去优化、迭代,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除此之外,队长还将团队面临的挑战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任务重,难度大。分配给每一个人的任务,难度都不小,且整个项目只有三周时间,想要做出成绩,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

第二人手不足。因为项目需要动用算法,而小组八个人,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按照竞赛的要求,算法是不能外包的,这类问题,着实困扰了他们很长时间。

第三意见不统一。队长首先肯定了队员们的实力,认为他们都是很有主见,富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优秀而有主见的人聚在一起,也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不过,幸好一位高情商的组员及时展现出了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辅助他化解了矛盾,确保了团队的良性运转。

 

NeuroGen团队最终获得优胜奖

 

获得的帮助

 

队长首先着重感谢了企业导师。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课题,导师带着他们参观了公司,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情况,产品的前景,以及新的科技项目,可谓是知无不言。最让大家感到温暖的是,公司领导百忙之中抽空给大家讲解了很多关于技术和产品的知识,并且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给大家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此外,导师还贴心地为大家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专门提供工程方面的指导,也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建议。

 

队长认为,企业导师并不像他最初想的那样高高在上,反而更像身边优秀又亲切的大哥哥,队员们都从心底里尊敬他,愿意向他学习

 

除了企业导师之外,国际与现场导师,都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帮助。

 

为了培养大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国际导师们真的把他们当成了创业者,给大家讲了很多创业故事和市场调研经验。他们和国际导师的关系,既像是师生,又像是朋友,有时也会一起开玩笑,交流起来毫无障碍,大家都很喜欢他。遗憾的是,夏校活动只持续了二十一天,分别之际,每个人都很不舍。

 

现场导师更像是一个亲切的长辈,总是会给他们讲解一些先进的营销理念,他们学识渊博,三言两语就能让他们受益匪浅。且现场导师非常支持有创意的想法,并鼓励大家有了想法就要勇敢尝试。来自现场导师的肯定和鼓励,一度给了他们很大的勇气。

 

 

最后,作为队长,他为自己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人结成队伍而感到自豪。他的队伍中,既有技术能力超强的德国队友,还有能充当同声传译的高中队友,另有高情商队友能够从中斡旋,化解矛盾。

 

他从大家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也通过带领这支队伍,体会到身为一个领导者的担当与责任。最让他感动的是,组员们都很有干劲,遇到困难都不会退缩,哪怕是加班加点,也没有任何怨言。

 

虽然有时候因为意见不合,有些小摩擦,但未上升到私人恩怨,当矛盾解决后,所有人又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也正是这些队友,让他明白了,团队真正的凝聚力不是“貌合”,而是“神和”,即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同样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就算偶尔有一点小摩擦,也不会让团队真正变散。

 

增强了哪些实力

 

队长表示,在夏校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他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软硬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是硬实力,他列举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 市场调研能力

  2. 用户需求分析能力

  3. 数据调研能力

  4. 学习脑电波的种类和采集位置

  5. 学习脑电的分析原理

  6. 思维创新能力等

提到软实力的提升,队长认为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作为队长,他需要协调和分配工作,大家年龄相仿,交流起来也不能太生硬,这就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以前的他,性格比较内向,但现在能感觉到,自己似乎开朗了许多。

 

一些建议

 

就 Lecture而言,队长认为Lecture本身很有意义,但并没有将所有项目的难度结合在一起。比如有些项目,技术要求不高,时间也比较充裕,但有些项目,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时间有限, Lecture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且对高难度项目没有太大技术性的帮助。

 

至于要不要将项目继续进行下去,队长表示目前团队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若继续研究,首先,团队的算法部门需要人手;再者,由于优化准确度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希望企业能够给予这方面的支持。

 

最后,队长也提出了自己对产品的进一步构想。

UMindFatigue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准确度,所以在未来,他们依然会紧咬这个优势。不过为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们同时会在舒适性、美观性、价格等方面进行优化。

 

 

创建时间:2022-09-07 13:00